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寻找外语学科建设方向,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11月16日下午,刘畅教授应邀做客73882必赢网页版第三十九期“海渊大讲堂”,作题为《韩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副院长刘风山主持,学院研究生导师、区域国别研究团队教师、全体研究生参与聆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国家战略人才,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以远超预期的速度迅速崛起。刘畅教授指出,如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大量战略性国际问题需要外语人才应对,重点应放在外语类高校研究方向转型及复合型、研究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刘畅教授表示韩国作为中国近邻,在高等外语教育方向及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特点等方面值得借鉴。他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语言为例,以中韩外语类高校开设的院系、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为载体,清晰地梳理出韩国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特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韩国外语教学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作为发展动力,重视多学科交叉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外语+人文学”为专业特征,目前已基本实现区域国别学方向的覆盖。反观我国,部分高校为对接国家战略需要也在积极探索“外语+”模式的研究机构,然而,我国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多以某一国家的语言和文学为中心,很少涉及特定国别和区域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受限,很难传播好中国声音。刘畅教授希望,乘“一带一路”东风,外语学科同仁能有服务国家、用外语解决问题的意识,外语类高校能以区域和国别研究为导向,凝练学科特色与发展方向,重视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并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
最后,刘风山副院长总结发言,区域国别研究是个好切入点,“一带一路”是个好契机,要继续进行国际化办学,引进高层次、懂人文的国际化师资,探索“外语+”模式。并建议参会研究生不要局限于外国语言及文学的学习,可以以我校太平洋研究中心和北冰洋研究中心为借鉴,对其他国家进行区域国别研究,讲好中国故事。
本次讲座探讨了外语学科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有利于我院外语教学与研究找准定位,打破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激励参会人员树立外语学科自信,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图文编辑:刘格格 付维佳
审核:朴连玉